切换到宽版
  • 15阅读
  • 2回复

[养生保健]长寿并非是好事,活多少岁足够了?能达到这个岁数,算有福气[13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4157
金币
178
道行
19523
原创
29375
奖券
18038
斑龄
200
道券
1055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3643(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9-29

清晨公园的长椅上,76岁的王叔照例和一班老伙计们聊天。有人羡慕隔壁小区的周奶奶,93岁还能吃能喝,可有人插话:“前阵子听说她已经卧床不起,子女也操碎了心。”王叔若有所思地嘀咕:“这么大年纪,日子过得那么难,还是健康点,活个够就好。”众人相视,场面一时间静默下来。长寿,似乎从来被当作美德与“福气”,可当衰老带来无法自理、病痛缠身、孤独无助时,真正的幸福还在吗?
或许有人会问:“人到底活到多少岁才叫有福气?”真正的长寿,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状态?活得久一定更好吗?”带着疑问,我们一起来深挖这背后的健康真相.

不是活得越久就越幸福,“高质量长寿”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老庄常言“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现实生活却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美好。比如刘奶奶,91岁高龄却因疾病卧床,生活无法自理,家人劳心劳力,幸福感反倒被连续消耗。医学调查显示,超过85岁的老人,约有47%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日常生活依赖,甚至常伴有慢性疼痛、认知障碍等问题。这不仅增加了个人的痛苦,还给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经济压力。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中老年朋友开始思考:与其一味追求寿命的长度,不如追求健康、有尊严、有自主能力的“高质量长寿”。

心理学研究发现,“幸福感的拐点”多在75-85岁,超过这个年龄后,幸福指数反而可能逐步下降。许多学者和临床医生也建议:能健康无病、生活自理地活过75-85岁,已是难得的“有福气”。
活到多少岁算长寿?专家划定“幸福线”,你踩线了吗
联合国和我国卫健委的权威数据显示,当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8.6岁,在发达国家多在80岁左右。所以,医学界普遍认为:凡是活得比平均寿命更久,尤其健康状况良好,即可称为“长寿”。但仅有年纪远远不够,临床医生更关注“高质量长寿”的5大硬指标,尤其是第3项,常被很多人忽视。
两围不过线
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男性颈围<38cm,女性<35cm。腰臀比例和颈围直接关联心脑血管健康,腰越粗、心血管风险越高。
三项指标正常
血压低于120/80mmHg、空腹血糖<6.1mmol/L、低密度脂蛋白<3.4mmol/L。持续稳定的“三高管理”是中国老年健康长寿的基础。

尿酸不超标
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高尿酸被认为是“第四高”,长期超标会显著提升痛风、中风等风险。
手握力强
手握力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老年健康标志之一。手劲大,往往代表肌肉和心脏功能更好,骨折和失能风险低。
肺活量大
肺活量越大,身体免疫能力和耐力越强。数据显示,肺活量高于同龄人10%的老人,慢病发生率降低约15%。
如果你上面这些指标都达标,哪怕年龄未到90岁,也完全能称得上“有福气的长寿”。反之,若仅仅追求岁数,却忽视健康管理,晚景并不一定幸福。
身体健康之外,还有哪些“隐形加分项”?医生提出这3点可让晚年更幸福
很多人以为,多熬几年命就叫长寿,其实真正让晚年幸福的秘诀,大多藏在生活的细节里。权威流行病学调查和老年医学共识都指出:
保持均衡饮食
饮食多样、以蔬果谷物和优质蛋白为主,限高油高糖高盐,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可以最大程度预防“三高”和慢性病。哈佛大学历时20年的人群追踪,发现均衡饮食的老人预期寿命延长约7.6年,慢病风险下降18%左右。

坚持社交锻炼
有规律的社交和适度体力活动,有助于减少孤独感,降低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等心理疾病发生率约30%。建议每周至少户外活动2-3次,常联系朋友。
保持积极心态
心态平和、不怕得失的老人普遍“衰老速度更慢”,即使遇上小病小痛也能乐观应对。情绪波动大则免疫力下降,意外和猝死风险提升12%。
只要做到这几点,哪怕年纪没有“突破100”,也能享受自主、尊严与幸福的晚年生活。
长寿不只是数字,还需要“质”的守护
正如王叔所言,“活得久,不如活得好”。与其羡慕那些高龄却日渐虚弱甚至失能的老人,不如把家庭温暖、科学管理和良好习惯一起坚持,让自己在75-85岁的年纪依然身心健朗、生活自理。只要达到了这个水准,完全可以称得上“有福气”、“长寿”。

当然,每个人体质遗传和生活环境各有不同,要定期体检、随时关注自身状态,出现身体和心理不适时,务必及时前往当地正规医院就诊。本文所述建议适用于大多数中老年朋友,但实际效果需根据个人状况综合评估。
人到“古来稀”,最大的期盼莫过于晚年无大病、身心自在安稳。但为什么有些人一过七旬,总是被反复的小毛病、大疾病折磨,有的人却能精神矍铄?研究表明,70岁以后,若能远离3类高危疾病,长寿确实大有希望。而能否坚持几个简单习惯——很多人却容易忽视。

那么,究竟是哪3种病威胁着老年人的长寿?生活中又该做到哪些“切勿”,才有机会健康安享晚年?尤其是第2个“切勿”,许多人常常做不到,结果反而更容易影响寿命。别急,咱们一起来把答案找出来。
70岁后,这3种病若未侵扰,说明你的健康状态远超同龄人!
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梗、脑出血等,是中国老年人健康的第一杀手。数据显示,70岁以上人群,心脑血管病患病率高达60%。它源于血管硬化、弹性下降,严重时可能突然致残或致命。想象一下,家里的水管用久了会结垢变脆,血管其实也一样。哪怕得一次小中风,也可能让人生从此天翻地覆。如果70岁以后你的心脑血管一直通畅无恙,那绝对是长寿的重要保障!

恶性肿瘤(癌症):
很多人容易忽视——癌症之所以常见于高龄人群,关键原因之一是免疫力下降。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相当于身体的“警卫”,不断巡查体内的异常细胞。当年纪大了,警卫“打起瞌睡”,癌细胞便趁虚而入。我国肿瘤登记数据显示,70岁以上人群的癌症新发率超过30‰,远高于中青年。一旦罹患癌症,绝大多数人的寿命和生活质量都会被大大影响。从医学统计上看,70岁还未出现癌症征兆,说明体内免疫力处于相对较好的保护状态,值得庆幸。

帕金森病:
不少家庭都有这样的困扰:老人行动变缓、四肢震颤、反应迟钝,最后生活完全依赖他人——这其实是典型的帕金森病表现。帕金森是老年神经系统“头号顽疾”,70岁以上患病率可达2%-3%,且晚期患者平均寿命缩短15年以上。不仅运动能力受限,还会严重影响精神面貌和家庭生活。“生命在于运动”,帕金森剥夺了老人最宝贵的行动自由,自然也让长寿希望大打折扣。

70岁之后,做好这3个“切勿”,守住健康底线
切勿吃得太饱:
很多老年人习惯“多吃点,才有劲”,其实长期吃得太饱,会导致消化系统负担加重,增加胃炎、胰腺炎、脂肪肝等风险。研究显示,适当保留两分饥饿可延长寿命约20%。而“七分饱”原则最适合高龄人群:感到八成饱,能站起来去做别的事时,正好停筷。相反,顿顿撑到肚皮鼓鼓,反而会带来腹胀、嗳气、失眠,诱发代谢紊乱,还可能间接增加癌症概率。因此,70岁后一定要克制食量,饮食清淡、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
切勿胡思乱想:
70岁后,很多人外表平和,内心却长年被各种负面情绪包围——担心健康、担忧子女、对未来充满焦虑。有研究统计,心理压力可使心血管事件风险升高20%-30%。长期胡思乱想、焦虑不安,会干扰睡眠、影响食欲,甚至加速老年认知障碍的发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适当转移注意力,培养一两项能让自己投入的爱好或社交活动,反而对健康恢复和疾病抵御力有正面促进作用。切莫为未发生的事情担忧,更别压抑着什么都不说,对健康影响极深!

切勿忽视体检:
别以为没有明显不适,就代表身体没毛病。很多“隐形杀手”如高血脂、早期癌变、骨质流失,在初期都会悄然无声。权威建议,70岁后每年至少体检1-2次,重点筛查心脑血管、肿瘤、内分泌及骨密度指标。常规体检有助于及时发现风险变化,早期干预,避免小病变成大病。根据北京市某大型三甲医院数据,70岁以上健康老人的体检主动率比患病老人高出37%,这一习惯无疑是他们长寿的“隐形法宝”。经常体检,还能帮助家庭成员更早获知父母的健康状况,让家庭变得更有安全感。

长寿其实很简单,贵在日常坚持
70岁以后,身体可能不如年轻时灵活,但只要远离上述三大疾病,依然有很大概率拥抱高质量长寿。日常生活,看似平凡的饮食节制、保持好心态、体检不落下,实际上构成了守护老年健康的3大防护罩。
医学共识普遍认为:老年健康和长寿并非天命,更多来源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疾病预防意识。调整饮食、管理情绪、重视体检,每天都能做、人人都可以做。健康,其实就在我们一点一滴的坚持之中。
当然,每个人身体状况不同,想获得理想的健康和长寿效果,请务必结合自身特点,定期前往当地正规医院咨询专业医生,接受个性化健康指导。只要不放弃科学的生活方式,不抱侥幸心理,长寿终将成为越来越多老年朋友的现实人生。
1条评分金币+25
妞妞乐乐 金币 +25 - 09-27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7097
金币
389794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6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75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9-3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9-26
健康长寿的核心:寿命与生活质量的平衡
长寿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人们开始反思长寿的意义。医学专家强调,长寿的价值需结合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及社会环境综合考量,单纯的年龄增长并非“福气”的唯一标准。

“足够”的寿命:不同视角下的年龄参考
关于“活多少岁足够”,不同研究和观点提供了以下参考:

医学专家普遍观点:活到80岁以上且保持健康状态,可视为理想目标。此阶段多数人仍能自理生活、参与社交,并为家庭和社会贡献经验价值。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生命质量在70-75岁后可能快速下降,理想寿命或为65-70岁。超过这一年龄段,疾病风险增加,部分人可能面临自理能力丧失。

平均寿命参考: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8.2岁,2035年预计达81.3岁。达到或超过平均寿命且无重大疾病,已属“有福气”。
长寿的关键:健康状态决定生命质量
健康长寿的定义:需同时满足身体健康(无严重慢性病)、心理健康(心态积极)、社交健康(良好人际关系)及生活自理能力。例如,80岁仍能健步如飞的老人,其生活质量远高于瘫痪在床者。

反面案例警示:部分老人虽年过90,但长期受疾病折磨、生活无法自理,不仅自身痛苦,还可能加重家庭负担,此时长寿可能失去意义。
影响健康长寿的核心因素与建议
1. 饮食管理:控制热量与营养均衡
限制热量摄入:英国研究表明,饭量减少40%或可延长寿命20年,建议保持“七分饱”(胃未填满但食欲下降时停止进食),有助于延缓衰老、预防老年痴呆及肥胖。

营养补充重点:
维生素:多吃绿叶菜、水果、粗粮,必要时遵医嘱服用制剂;
蛋白质:通过豆制品、瘦肉、蛋类维持肌肉与免疫力;
水分:每日饮水约2000毫升,避免加重心肾负担。

2. 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
运动建议:每天步行、游泳或球类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
作息与心态:保证规律睡眠,避免熬夜;保持积极心态,减少焦虑与压力。

3. 疾病预防:定期体检与早筛早治
定期健康检查可早期发现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避免病情恶化。研究显示,忽视小病可能加速器官衰退,缩短寿命。

以健康为核心的“福气”标准
综合来看,“有福气”的长寿并非单纯追求年龄数字,而是在达到平均寿命(如78-80岁)基础上,保持身体机能、生活自理能力及良好心态。若能同时做到科学饮食、适度运动、定期体检,即使未达超高龄,也能拥有高质量的晚年生活。正如专家所言:“活到80岁且健康,已是人生赢家。

延长健康寿命是一个涉及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及心理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过程。以下是一些科学方法,可以帮助延长健康寿命:

1. 健康饮食
饮食多样性:研究发现,与饮食多样性最低的人相比,饮食多样性最高的人成为百岁老人的概率增加23%。推荐摄入至少6种健康食物,包括水果、蔬菜、坚果、豆类、鱼类和全谷类食物,这些食物有助于促进心血管健康,延长寿命。
抗氧化食物:多吃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这些食物可以帮助抵抗自由基的损害,延缓细胞老化。

2. 适度运动
定期锻炼:研究表明,与从不锻炼的人相比,定期锻炼的人成为百岁老人的概率增加31%。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或游泳等。
力量训练:每周保持2至3次力量训练,如引体向上、山羊挺身、深蹲、俯卧撑等,可以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让身体更有力量,抵抗随着岁月增长而出现的肌肉流失问题。

3. 控制压力
有效管理压力: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会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学会通过运动、冥想、呼吸练习等方式缓解压力,有助于延缓衰老。
4. 戒烟限酒
避免有害物质: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增加患癌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限制酒精摄入,尤其是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可以减少早死的风险。

5. 充足睡眠
保证睡眠质量: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优质的睡眠质量有助于身体修复和延缓衰老。研究表明,充足的睡眠时间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延长寿命。

6. 定期体检
早期发现疾病: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有助于延缓衰老。普通体检能够让我们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病等慢性疾病或许能在普通体检中无所遁形。
7. 保持乐观心态
积极心态:保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延缓衰老。心理健康同样重要,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8. 其他健康习惯
保持健康体重:肥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控制体重,注意腰围,对于预防慢性疾病至关重要。
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例如,乙肝疫苗、甲肝疫苗、HPV疫苗、流感疫苗、带状疱疹疫苗等,可以有效预防相关疾病。

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规律运动、良好睡眠、压力管理、戒烟限酒、定期体检以及保持积极心态,可以显著延长健康寿命。这些习惯不仅有助于延长寿命,还能提高生活质量,使人们享受更健康、更长寿的生活

心理健康与长寿的关联机制及影响路径
心理健康与长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其核心机制体现在心理状态对生理功能、行为模式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作用。研究表明,心理健康通过缓解压力、增强社交支持、促进积极情绪及优化健康行为等途径,降低患病风险并延长寿命。

心理健康影响长寿的核心路径
压力调节与生理保护
心理健康良好的个体能更有效管理压力,减少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慢性应激反应,从而降低皮质醇水平升高导致的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风险。

社交支持与情绪缓冲
积极的社交关系可提供情感支持,缓解孤独感,减少抑郁情绪对免疫系统的抑制。研究显示,社交孤立者的死亡风险比拥有稳定社交网络者高50%。

积极心态与生理获益
乐观、喜悦等积极情绪能促进内啡肽释放,增强免疫细胞活性(如自然杀伤细胞),降低慢性炎症及代谢综合征风险,直接关联寿命延长。

健康行为的驱动作用
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个体更倾向于保持规律运动、均衡饮食及充足睡眠,这些行为可降低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发病率,间接延长寿命。

科学证据与研究支持
多项权威研究证实了心理健康对长寿的影响:

《美国老年医学杂志》研究
该研究追踪超过6万名老年人发现,心理健康不良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比心理健康者高34%,其中心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是主要死因。

《预防医学》队列研究
对2.8万名成年人的10年追踪显示,积极心态组的寿命比消极心态组长7.5年,且独立于吸烟、饮酒等传统风险因素。

心理弹性与疾病抵抗
高心理弹性个体在面对逆境时,其免疫系统恢复速度比低弹性者快40%,且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降低30%。

提升心理健康以促进长寿的实践策略
构建社会连接
参与社区活动、维持家庭互动或加入兴趣团体,每周至少进行3次深度社交(每次≥30分钟)可显著降低孤独感。

压力管理技术
学习正念冥想、渐进式肌肉放松或瑜伽,每日10-15分钟练习可降低皮质醇水平15%-20%,改善睡眠质量。

认知行为干预
通过心理咨询调整消极认知模式,例如将“灾难化思维”转化为问题解决导向,可减少焦虑发作频率,提升心理弹性。

生活方式协同优化
结合地中海饮食(富含Omega-3脂肪酸)、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及每晚7-8小时睡眠,可使心理健康对长寿的增益效果最大化。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交互关系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如同“鱼与水”,相互依存:

心理问题对生理的影响:抑郁、焦虑可直接导致自主神经紊乱(如心率变异性降低)及免疫功能下降,增加胃溃疡、哮喘等躯体疾病风险。
生理疾病对心理的反作用:慢性疼痛、癌症等疾病会引发心理应激,形成“疾病-抑郁-健康恶化”的恶性循环,需通过心理干预打破。

总结:心理健康是长寿的“隐形基石”
综合来看,心理健康通过生理调节、行为驱动及社会支持三大路径深度影响寿命。维护心理健康需从情绪管理、社交互动、认知训练及生活方式多维度入手,其对长寿的贡献不亚于戒烟、控制血压等传统健康干预
1条评分金币+8
妞妞乐乐 金币 +8 - 09-27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9852
金币
443978
道行
2004
原创
2428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41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3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9-26
长寿与高质量生活的平衡

清晨的公园里,王叔和他的老伙计们在长椅上聊天,话题从隔壁小区的周奶奶引出了对长寿与幸福的思考。周奶奶虽然93岁高龄,但因疾病卧床不起,生活无法自理,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引发了大家的深思:长寿是否等同于幸福?追求寿命的长度是否比追求健康的生活质量更重要?

长寿与幸福感的平衡点

根据医学调查,超过85岁的老人中,约有47%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日常生活依赖,甚至伴有慢性疼痛、认知障碍等问题。这不仅增加了个人的痛苦,还给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经济压力。因此,越来越多的中老年朋友开始思考:与其一味追求寿命的长度,不如追求健康、有尊严、有自主能力的“高质量长寿”。

心理学研究发现,“幸福感的拐点”多在75-85岁之间,超过这个年龄后,幸福指数反而可能逐步下降。许多学者和临床医生建议:能健康无病、生活自理地活过75-85岁,已是难得的“有福气”。

高质量长寿的五大硬指标

医学界普遍认为,凡是活得比平均寿命更久,尤其健康状况良好,即可称为“长寿”。但仅有年纪远远不够,临床医生更关注“高质量长寿”的五大硬指标:

1. 两围不过线:
   - 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
   - 男性颈围<38cm,女性<35cm
   - 腰臀比例和颈围直接关联心脑血管健康,腰越粗、心血管风险越高

2. 三项指标正常:
   - 血压低于120/80mmHg
   - 空腹血糖<6.1mmol/L
   - 低密度脂蛋白<3.4mmol/L
   - 持续稳定的“三高管理”是中国老年健康长寿的基础

3. 尿酸不超标:
   - 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
   - 高尿酸被认为是“第四高”,长期超标会显著提升痛风、中风等风险

4. 手握力强:
   - 手握力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老年健康标志之一
   - 手劲大,往往代表肌肉和心脏功能更好,骨折和失能风险低

5. 肺活量大:
   - 肺活量越大,身体免疫能力和耐力越强
   - 数据显示,肺活量高于同龄人10%的老人,慢病发生率降低约15%

生活中的“隐形加分项”

除了身体健康之外,还有一些“隐形加分项”可以让晚年生活更加幸福:

1. 保持均衡饮食:
   - 饮食多样、以蔬果谷物和优质蛋白为主
   - 限高油高糖高盐,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 哈佛大学历时20年的人群追踪发现,均衡饮食的老人预期寿命延长约7.6年,慢病风险下降18%左右

2. 坚持社交锻炼:
   - 有规律的社交和适度体力活动
   - 有助于减少孤独感,降低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等心理疾病发生率约30%
   - 建议每周至少户外活动2-3次,常联系朋友

3. 保持积极心态:
   - 心态平和、不怕得失的老人普遍“衰老速度更慢”
   - 即使遇上小病小痛也能乐观应对
   - 情绪波动大则免疫力下降,意外和猝死风险提升12%

70岁后的三大健康威胁

研究表明,70岁以后若能远离以下三种高危疾病,长寿确实大有希望:

1. 心脑血管疾病:
   - 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梗、脑出血等
   - 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60%
   - 它源于血管硬化、弹性下降,严重时可能突然致残或致命

2. 恶性肿瘤(癌症):
   - 免疫力下降是老年人易患癌症的关键原因
   - 70岁以上人群癌症新发率超过30‰
   - 一旦罹患癌症,绝大多数人的寿命和生活质量都会被大大影响

3. 帕金森病:
   - 老年神经系统“头号顽疾”
   - 70岁以上患病率可达2%-3%
   - 不仅运动能力受限,还会严重影响精神面貌和家庭生活

70岁后的三个“切勿”

为了守住健康底线,70岁后应做好以下三个“切勿”:

1. 切勿吃得太饱:
   - 长期吃得太饱会增加消化系统负担
   - 适当保留两分饥饿可延长寿命约20%
   - “七分饱”原则最适合高龄人群

2. 切勿胡思乱想:
   - 心理压力可使心血管事件风险升高20%-30%
   -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适当转移注意力
   - 培养一两项能让自己投入的爱好或社交活动

3. 切勿忽视体检:
   - 很多“隐形杀手”如高血脂、早期癌变、骨质流失在初期都会悄然无声
   - 70岁后每年至少体检1-2次
   - 常规体检有助于及时发现风险变化,早期干预

结语

长寿不只是数字上的增长,更需要“质”的守护。正如王叔所言,“活得久,不如活得好”。与其羡慕那些高龄却日渐虚弱甚至失能的老人,不如把家庭温暖、科学管理和良好习惯一起坚持,让自己在75-85岁的年纪依然身心健朗、生活自理。只要达到了这个水准,完全可以称得上“有福气”、“长寿”。

1条评分金币+8
妞妞乐乐 金币 +8 - 09-27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