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掘开徐茂公(李勣)坟墓后仅发现十个木人而怒斥其“老奸巨猾”,这一事件是唐代政治斗争的缩影,其背景、动机及结果如下:
⚔️ 一、事件背景:徐敬业反武引发的报复
导火索:徐茂公(本名徐世勣,赐姓李后称李勣)的孙子李敬业(徐敬业)于684年起兵讨伐武则天,以恢复李唐为名发布《讨武曌檄》。
株连之怒:徐敬业兵败后,武则天为泄愤并震慑政敌,下令掘开李勣坟墓,意图羞辱其身后名。
⛰️ 二、墓中情景:薄葬设计打破武则天预期
陪葬品极简:
仅见一件朝服、十个木人及少量粗麻衣物,无金银财宝。
李勣的预判:
临终前严令薄葬:“明器惟作马五六匹……白纱为裙,著十个木人”,要求“若不遵此,如同戮我尸”。此举打破唐初厚葬风气,刻意彰显清廉。
⚖️ 三、武则天怒斥“老奸巨猾”的深层原因
政治清算落空:
武则天本想以“贪腐”罪名污名化李勣,为株连其家族找借口,但薄葬证据使其计划破产。
权谋被反制:
李勣生前以谨慎著称(如玄武门之变装病避嫌),薄葬设计被武则天视为其预判政治风险的“狡诈”手段。
舆论反噬:
掘墓行为本遭非议,结果反凸显李勣清廉,武则天被迫承认其智谋,怒骂实为无奈。
📜 四、历史评价:李勣的“自保哲学”
政治生存之道:
李勣深谙“伴君如伴虎”,立武则天为后时以“陛下家事”回避争议,既不得罪高宗又间接助武。
家族保全之策:
临终前安排弟弟监督子孙,预判徐敬业可能叛乱,薄葬正是避免死后株连的关键布局。
💎 结论
武则天掘墓本欲发泄对徐敬业叛乱的怒火,却因李勣的“薄葬陷阱”陷入被动。陪葬木人不仅是节俭象征,更是其政治智慧的终极体现——以身后清名反制权力清算,迫使武则天在愤怒中承认这位老对手的深谋远虑。此事印证了李勣“狡兔三窟”的生存哲学,亦折射出武周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