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阅读
  • 2回复

[智能应用]“变了!中国老一辈崇拜硅谷,年轻人更偏爱梁文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9165
金币
407060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013(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1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46
“机器狗、人形助理、完全无人化的黑灯工厂——这些原本像是科幻小说里的场景,如今正在中国加速成为现实。经过多年的耐心投入,中国正站在一场机器人革命的门槛上。”
美国《华盛顿邮报》在10月9日文章中提到,中国在机器人技术领域正快速崛起,有望主导这一可能定义21世纪的关键技术。虽然美国在软件、先进人工智能(AI)芯片和基础研究上依然具备优势,但中国在机器人硬件、部署和政策支持上已遥遥领先。特别是中国年轻一代的机器人领域创业者与工程师,更倾向于把深度求索的梁文峰、宇树科技的王兴兴视作榜样,而不是像老一辈那样崇拜硅谷。

2025年8月11日,北京亦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人形机器人。 视觉中国
这篇文章的作者徐瑟琳(Selina Xu)和张海伦(Helen Zhang)均供职于前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的办公室,负责中国及人工智能相关项目研究。施密特投资了多个新兴技术领域,机器人产业便是其中之一。
他们在文中写道,如果说“具身智能”(即能在真实世界中自主行动的AI驱动型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下一片前沿领域,那么中国似乎已做好主导准备。
9月25日,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2025年全球机器人报告》。根据报告,2024年全球新安装机器人数量达到54.2万台,是十年前的两倍多,其中,中国新安装近30万台,超过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几乎是美国的十倍。中国仍是全球机器人最大市场,去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作者回忆起今年夏天的中国之行,正是这次经历,让他们对过去二十年间屡见不鲜的“中国技术霸权新时代崛起”一说,有了切身感受。

当时我们乘坐高铁从上海前往杭州,而杭州已崛起为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重镇,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DeepSeek。在与杭州被称为“六小龙”的初创企业创始人和工程师交流时,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技术格局的变化。

作者认为,中国能实现这样的突破,部分原因在于国家强大的制造实力。
从机器人的执行器、传感器再到电池,中国已构建起完整的供应链,这使得初创企业能够快速微调机器人原型,直至研发出可行、经济且可规模化生产的产品。
多数企业都将机器人生产基地设在研发实验室附近,形成了高效的反馈循环。企业还优先推进垂直整合,许多企业不仅自主生产关键零部件,还从国内采购基础原材料。
正因如此,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入门价格正大幅下降:今年7月,宇树科技推出的双足人形机器人R1售价不足6000美元(约4.2万元人民币),约为一年前推出的G1机器人价格的三分之一。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迫切希望应用这项技术。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期望通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解决劳动力短缺难题。多数相关初创企业已开始在工厂车间部署机器人,这为训练机器人“大脑”所需的数据收集提供了助力。
此外,公众对机器人技术的热情也在不断升温,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政策支持和高关注度的技术展示活动。
今年夏天在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厅内随处可见人形机器人在拳击台上对打、四足机器狗用后腿站立、机器人为观众提供爆米花。几周后,北京举办了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机器人在赛事中赛跑、跳舞、踢足球,还完成了障碍赛挑战。

宇树科技在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示人形机器人和机器狗的跳舞、太极拳、舞狮等表演。 视觉中国
中国机器人企业正全速前进。作者写道,与他们交流过的创始人都表示,计划在数月内将机器人产量从两位数提升至数万台。中国遍布着从深圳到杭州的产业中心,这些“工程实践社区”让创业者、投资者和工程师能与全球经验最丰富的制造业从业者交流协作,从而实现快速创新。
正如中国问题分析师王丹(Dan Wang)在其新作《Breakneck》(《极速前进》)中所写:“在中国……当一款新产品实现规模化量产时,技术创新便在工厂车间应运而生。”
这些创新成果有望走向全球。几乎所有创始人都希望拓展海外市场,包括进军美国。部分原因在于国内激烈的价格战:由于企业数量过多、竞争白热化,利润空间被压缩至微薄水平。
尽管面临这些挑战,创始人团队的热情仍十分显著,他们真诚地相信,“中国制造”是世界级品质的象征,尤其是在高端制造领域。
事实上,中国企业早已在多个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比亚迪、宁德时代、大疆和华为分别是电动汽车、电池、消费级无人机和5G网络领域的全球龙头。而新兴的机器人与AI初创企业,正决心追随它们的脚步。
作者感叹,中国这批90后新一代创业者和工程师,与更加西化的上一代人截然不同。中国老一辈科技先驱往往崇拜硅谷,而年轻一代创始人则将深度求索的梁文锋、宇树科技的王兴兴等本土人才视为榜样——两人都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并主要聘用本国人才。

梁文锋和王兴兴
花旗在去年12月发布的分析报告中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有6.48亿台类人机器人。随着机器人自行制造机器人,生产效率将实现质的飞跃,释放巨大的经济潜力。
作者最后提到了美国的现状。过去,美国关于“再工业化”的讨论不断。而在机器人领域,美国需要加大对未来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从升级电网,到与盟友合作建立关键机器人零部件的本土制造。同时,美国还需强化自身传统优势:依托大学的基础研究、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移民政策,以及摆脱繁琐监管的创新创业生态。
“机器人竞赛尚未结束。但除非美国大幅提升竞争力,否则显而易见,中国将主导这场竞赛。”文章写道。
就在9月25日,《纽约时报》在一篇长文中提到了类似观点。该媒体形容,中国工厂不仅在使用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其制造机器人的技术也得到了提升。政府利用公共资金和政策指令,激励中国企业成为机器人以及半导体和人工智能等其他先进技术领域的领导者。
过去十年里,中国开始了大规模行动,在工厂推广机器人,成为机器人的制造大国,并把人工智能领域的进步结合到机器人行业中来。
科技研究公司Omdia的首席分析师苏连杰表示,中国的企业已从国家层面的大力推动中受益,这与中国的电动汽车和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方式完全一样。
“这并非偶然,”苏连杰说,“中国的企业在这方面投资已有多年。”
在上海从事自动化行业供应链研究的顾问卡梅伦·约翰逊表示,中国企业正在利用人工智能迅速介入,判断哪些机器运行良好,哪些机器略有不足。他还说,在中国以外的地方,“人们还没有把人工智能视为一个制造业工具,至少目前还没有,不像中国人正在做的那样”。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9165
金币
407060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013(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1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0:48
中国科技崇拜对象的代际变化:从“硅谷崇拜”到“本土榜样”
根据2025年10月10日的媒体报道,中国科技领域的崇拜对象正在发生代际转移:

老一辈科技先驱:更倾向于崇拜硅谷(如美国科技公司、硅谷创业者),属于“西化”的一代;
年轻一代创始人/工程师:则将梁文锋(深度求索创始人)、王兴兴(宇树科技创始人)等本土科技人才视为榜样。
这种变化的核心原因在于,年轻一代创业者更强调“本土创新”——梁文锋、王兴兴均为中国本土培养(接受国内高等教育),且其创立的企业(如深度求索、宇树科技)均聚焦于硬科技领域(如AI大模型、机器人),并通过“自主研发+本土人才团队”实现了技术突破,契合了当代年轻人对“中国科技自立”的期待12。

补充背景:梁文锋为何成为年轻一代的榜样?
梁文锋的“本土榜样”属性源于其技术创新路径与价值观:

拒绝“跟随式创新”:深度求索(DeepSeek)从创立之初就定位于“技术前沿推动生态发展”,而非“模仿国外技术做应用变现”;
本土人才依赖:团队核心成员均为中国本土人才(如top高校应届毕业生、年轻研究员),强调“用本土人才打造顶尖技术”;
解决实际问题:其研发的AI大模型、机器人技术(如与宇树科技合作的人形机器人、机器狗)均聚焦于劳动力短缺、产业升级等中国实际问题,具有强烈的“本土需求导向”35。
这种“从跟随到引领”的转变,让年轻一代看到了“中国科技可以不依赖硅谷,也能实现全球领先”的可能性,因此梁文锋成为了他们的“创新标杆”。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2918
金币
466202
道行
2004
原创
2430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96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1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1:14
中国机器人技术的崛起与前景

近年来,中国在机器人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正逐步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领导者。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多角度分析:

技术与产业布局

1. 硬件优势:
   - 中国在机器人硬件方面表现出色,从执行器、传感器到电池,已建立起完整的供应链。这使得初创企业能够快速调整和优化机器人原型,最终推出经济实惠且可规模化生产的产品。
   - 例如,宇树科技推出的双足人形机器人R1售价仅为4.2万元人民币,远低于一年前的同类产品。

2. 政策支持:
   - 中国政府通过公共资金和政策指令,积极支持机器人及相关技术的发展。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动模式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 各地政府纷纷设立产业中心,如深圳和杭州,这些地方聚集了大量的创业者、投资者和工程师,形成了高效的“工程实践社区”。

3. 应用场景广泛:
   - 中国在工厂车间大量部署机器人,以应对劳动力短缺问题。这些机器人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为数据收集和算法优化提供了宝贵资源。
   - 公众对机器人技术的热情也在不断升温,各类技术展示活动如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吸引了广泛关注。

创新与创业生态

1. 年轻一代的崛起:
   - 中国年轻一代的创业者和工程师更倾向于本土榜样,如深度求索的梁文锋和宇树科技的王兴兴。这些本土人才在中国接受教育,并主要聘用本国人才,形成了独特的创新文化。
   - 年轻一代不再盲目崇拜硅谷,而是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技术落地。

2. 快速迭代与规模化生产:
   - 中国企业普遍采用快速迭代的方法,将研发实验室与生产基地紧密结合,形成高效的反馈循环。
   - 许多企业计划在短时间内将机器人产量从两位数提升至数万台,显示出强大的生产能力。

3. 国际市场拓展:
   - 中国机器人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成功,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包括进军美国。尽管面临激烈的国内竞争和价格战,这些企业依然充满信心,致力于将“中国制造”推向全球。

未来展望

1. 全球经济影响:
   - 花旗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有6.48亿台类人机器人。随着机器人自行制造机器人,生产效率将实现质的飞跃,释放巨大的经济潜力。
   - 中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医疗等领域。

2. 中美竞争态势:
   - 尽管美国在软件、先进AI芯片和基础研究方面仍具优势,但在机器人硬件和部署方面落后于中国。
   - 美国需要加大对未来产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并强化自身在基础研究、人才吸引和创新创业生态方面的优势,才能在机器人竞赛中保持竞争力。

3. 持续创新与政策调整:
   - 中国需要继续推动技术创新和政策调整,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挑战。
   - 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确保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总之,中国在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崛起不仅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更是政策支持、产业布局和创新文化的综合体现。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拓展,中国有望在未来继续引领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