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6-01 12:10 |
陈生弟,王拥军.《缺血性脑卒中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国指南(2021)》.中华医学会

人这一生,总会经历一些“悄无声息的意外”。 有些意外来得轰轰烈烈,比如摔了一跤,胳膊上青一块紫一块;有些意外却静悄悄地发生,你甚至都不知道它已经悄悄埋下了隐患。 “腔隙性脑梗死”——简称“腔梗”,就是这样一个沉默的杀手。

有些人是去医院做体检,顺带着做了个脑部核磁共振(MRI),医生皱着眉头说:“你这个脑子里有腔梗啊。” 病人一听,吓得不轻,赶紧问:“这是不是中风了?” 医生安慰道:“别怕,这个不算大事。”

但回家一查资料,发现“腔梗”居然和脑卒中有关系,甚至有可能影响记忆、行动能力,甚至增加老年痴呆的风险,顿时心里七上八下。 更让人疑惑的是,医生开了一堆药,但最关键的治疗,往往不是他汀或阿司匹林! 这就奇怪了,平时听说预防中风,大家都说要吃阿司匹林抗血栓,要吃他汀降血脂,可为什么腔梗的治疗重点不在这些药上呢?

腔梗到底是怎么回事?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得先看看“腔梗”是怎么来的。 腔隙性脑梗死,简单来说,就是脑子里那些最细小的血管,被堵住了。这些血管比头发丝还细,供血范围也不大,所以即便被堵住了,很多人不会有明显的症状。 这就像小区里某个角落的水管堵了,可能影响几户人家的用水,但整个小区的供水系统还能正常运行。

为什么血管会堵住?主要有两个原因: 高血压: 这是腔梗的头号元凶。 长期高血压会让这些小血管的壁变厚、变硬,慢慢地,血管腔越来越窄,最后彻底堵死。 小动脉粥样硬化: 和冠心病类似,脑子里的小血管上也可能堆积胆固醇斑块,导致血流受阻,最终形成腔梗。 腔梗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往往是“沉默的”。 沉默的意思就是——它来了,你可能什么感觉都没有,等你发现的时候,它可能已经不是一个,而是好几个了。脑子里的腔梗多了,会影响记忆、思维,甚至让人行动迟缓,走路不稳,反应变慢。 有些人会觉得“年纪大了,健忘是正常的”,但很多老年痴呆患者,在早期都有腔梗的影子。

重点不是吃药,而是…… 很多人一听“脑梗”,第一反应就是吃阿司匹林抗血栓,吃他汀降血脂。但对于腔梗来说,真正的关键往往不是这些药,而是控制血压! 为什么?因为腔梗的根本原因,最主要的就是高血压。如果血压居高不下,哪怕吃了再多的阿司匹林、再多的他汀,也没用。 就像水管已经生锈堵住了,你往里面加多少清洁剂,都不如直接换一根新的。 有研究发现,血压每降低10mmHg,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可以降低27%。 这说明,控制血压,比吃阿司匹林和他汀更直接、更有效。

血压应该降到多少?如果你已经有腔梗了,医生一般建议把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但不能降得太低,否则可能会影响大脑供血。 至于吃药降压,很多人怕吃降压药会上瘾,结果拖着不吃,血压一直飘在高位。降压药不是成瘾性药物,真正让你离不开降压药的,不是药,而是高血压本身。 你可以把降压药理解成“眼镜”,近视的人戴眼镜是为了看清楚,而高血压患者吃降压药是为了让血管不出问题。


生活里的“降压高手” 除了吃药,生活里有很多“降压高手”,比方说—— 1.少点盐,别让血压飙上天 吃盐多了,血压容易升高。 中国人的口味普遍偏咸,一天吃的盐基本都超标。有研究发现,如果每天的盐摄入量减少2克,收缩压可以降低2-4mmHg。 这就像汽车刹车片磨损严重了,稍微踩轻一点,车速就稳住了。

2.走路比跑步更适合降血压 很多人以为锻炼就是要跑步、跳绳,但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快走比跑步更合适。每天走路30-40分钟,可以让血管扩张,降低血压,减少腔梗风险。 而剧烈运动反而可能让血压忽高忽低,对血管造成更大压力。

3.睡眠不好,血压也难稳住 有些人血压控制不好,可能和睡眠质量有关。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让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血压升高。 晚上11点后还不睡,血压可能会比正常人高出5-10mmHg。

结语 腔梗不像大面积脑梗那样让人立刻倒下,它更像是一个隐形的“时间炸弹”,悄悄地影响着你的大脑功能。 但它并不是不可防的。最重要的治疗,不是阿司匹林,也不是他汀,而是控制血压。 把血压稳住了,腔梗的风险就能大大降低。

如果你的体检报告上写着“腔梗”,别慌,先问问医生:“我的血压控制得怎么样?”或许,这比单纯吃药更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