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6-12 11:53 |
夏日炎炎,您是否感觉到自己的血压计数字比往常低了不少?是药效突然增强了吗?还是血压仪出了问题?且慢,别急着庆祝,这可能是一个隐藏的健康警报! 夏季气温升高,人体血管自然扩张,血压往往会出现季节性下降。对于那些正在服用降压药的患者来说,这是一个既喜又忧的消息。喜的是血压似乎更容易控制了,忧的是如果不适当调整用药,可能导致低血压危机! 钟南山院士在近期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研讨会上特别强调,夏季高温环境下,降压药的使用需要格外谨慎。很多患者因为不了解季节性用药调整的重要性,结果"翻车"住院的案例数不胜数。

夏季高温环境下,人体的血管会自然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血压自然而然地会有所下降。此时如果继续按照冬季的剂量服用降压药,就好比"给满油的车再加油",很容易造成血压过低,出现头晕、乏力、甚至晕厥等症状。 尤其很多老年患者觉得"头晕目眩"是夏季中暑的表现,殊不知这可能是血压过低的危险信号。若不及时调整,严重低血压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高血压联盟最新发布的《夏季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中明确指出,夏季气温每升高10℃,收缩压平均下降5-8mmHg。而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这一数值可能更大。

夏季服用降压药的患者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钟南山院士给出了4点建议: 夏季血压波动大,监测频率应比平时增加。建议每天固定时间测量血压,最好早晚各一次。如果发现血压持续偏低(如收缩压低于90mmHg),应立即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 很多"老铁"认为血压低是好事,这种想法属实"离谱"!低血压同样危险,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可能增加跌倒和脑缺血的风险。

夏季出汗多,体内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快,这也是导致血压波动的重要原因。高血压患者应保持充分饮水,但注意不要一次性大量饮水。 每天饮水量应控制在1500-2000ml之间,分次少量饮用。同时,适量补充含钾、钠等电解质的食物,如香蕉、西红柿等,但盐分摄入仍需控制在5g以内。 世界卫生组织(WHO)研究显示,即使在夏季,高血压患者的钠摄入量仍不应超过每天2000mg(相当于5g食盐)。这一点请各位"老铁们"牢记!

降压药的剂量调整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增减。夏季可能需要调整的药物主要包括: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 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减少利尿剂的使用频率,以避免电解质紊乱;而对于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则需注意药物可能影响体温调节功能,增加中暑风险。 有些患者听说夏天血压自然下降,就擅自停药,这种行为堪称"杀疯了"!任何药物调整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作主张。

夏季高温天气,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时段(11时至15时)外出。户外活动最好安排在早晨或傍晚,并适当减少活动强度。 特别提醒,夏季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或过低,温差过大可能导致血压波动。空调温度不宜调得过低,室内外温差以不超过7℃为宜。 很多老年人爱在早晨出门锻炼,这本是好事,但夏季清晨5-9点往往是一天中血压最高的时段,也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期。建议将晨练时间适当推迟,"卷王"们也要学会对自己好一点。

同时服用多种降压药的患者:药物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夏季更易出现血压过低的情况。 年龄超过65岁的老年患者: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减弱,对环境温度变化更敏感,血压波动风险更大。 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肾脏是调节血压的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对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更易出现药物蓄积。

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如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患者,体位性低血压风险增加。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数据显示,夏季因降压药不当使用导致的低血压就诊人数比其他季节高出约30%。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的健康警示! 建立个人血压日记:记录每日血压值、服药情况、生活作息等,帮助医生更精准地调整治疗方案。

学会识别低血压信号:如突然出现头晕、眼花、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应立即休息并测量血压。 合理安排复诊时间:季节交替时应主动复诊,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科学理解"达标血压":夏季血压控制目标可能与冬季有所不同,不必过度追求低值。 我国心血管病专家共识认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夏季血压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收缩压控制在90-150mmHg之间可能更为合理,而非一味追求低于140mmHg。

高血压是一种需要终身管理的慢性疾病,不同季节的管理策略应有所调整。夏季气温高,降压药使用需格外谨慎,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 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血压又会逐渐升高,药物剂量可能需要相应增加。健康管理需要建立"四季思维",根据季节变化主动调整生活习惯和用药方案。 高血压管理不仅仅是吃药那么简单,而是一套包含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心理调适和规范用药的综合方案。任何单一因素的忽视都可能导致血压控制不佳。

夏季降压药使用需谨慎,但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全面、科学的健康管理意识。您的血压管理,不应只有一个季节的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