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也有方言,当AI开始翻译动物语言
AI翻译动物语言的背景与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技术正助力人类实现跨物种交流。在国内外,相关的研究都在积极开展。本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文件显示,百度拟定开发能破译动物交流方式的系统,通过收集声音、动作数据,经人工智能识别情绪状态后映射到语义含义,翻译成人类语言。
在国外,谷歌在今年世界海豚日(4月14日)前后发布了即将在夏天开源的 “DolphinGemma” AI大模型,可与海豚实现水下实时交流并预测后续声音序列。鲸鱼的语言也在被研究,《Nature》发表的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梳理了鲸鱼近9000个尾音,发现新特征,研究人员还提出了 “抹香鲸音标”。
AI在宠物狗语言翻译上的应用——Traini
软件概况
全球首个人宠翻译器Traini于2024年底在iOS程序推出,由华人团队开发。它基于与动物行为学家的合作,依靠自主研发的PEBI(宠物情绪与行为智能)模型,通过照片、视频和声音,帮助主人分析宠物狗想表达的意思,实现人宠交流。
核心技术与功能
PEBI是Traini人狗语言翻译器的大脑,基于语义空间理论,从全球超过100万种犬类行为的庞大数据库中获取数据,能识别宠物狗的12种不同情绪状态,包括快乐、恐惧等基本情绪以及更细微的情感变化。用户上传相关声音、图片和视频,App就能将其 “翻译” 成人类语言,也能把主人的指令转化为犬吠声,实现双向交流。
准确率与局限性
官方数据显示,Traini将宠物犬行为和叫声翻译成人类语言的准确率已达81.5%,但目前还无法验证将人类语言翻译成犬吠声之后的准确率。此外,由于 “狗狗也有方言”,这个主要面向英文用户的AI原生应用,可能听不懂中国狗的表达。
研究动物语言的意义
促进动物权利发展
“鲸类翻译计划(CETI)” 和纽约大学法学院超人类生命项目(MOTH)试图借鲸类动物声音研究来促进动物新权利的诞生,影响法律裁决。了解鲸类交流能揭示其在人类活动产生的水下噪音中受到的痛苦与折磨,反对赋予动物权利的论点中,语言曾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特征,而对动物语言的研究有利于打破这种固定思维。
推动动物保护
1970年,美国生物学家罗杰·佩恩录制的《座头鲸之歌》激发了 “拯救鲸鱼” 国际运动,阻止了多种海洋哺乳动物的灭绝。当下,利用AI技术在动物研究中的应用,如康奈尔鸟类实验室的BirdNet可识别约3000种常见鸟类物种,今年年初还帮助在澳大利亚发现了消失近30年的领鹑,助力动物保护。
丰富对自然和语言的认知
意识到动物声音有互动代码,能扩展人类对 “语言” 的包容性定义,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物种间的交流声还能间接反映气候变化问题,例如非洲大草原上鸟类在特定时刻合唱与空气湿度和声音传播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