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不等于完全自动驾驶,用户不可过度依赖
错误认知导致过度依赖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认为,再高级的智能驾驶也只是辅助,不能称之为完全自动驾驶。但很多用户把智能驾驶当成完全自动驾驶,这种错误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用户过度依赖、信任智能驾驶功能。如广东一男子夜间在高速上边开着智能驾驶边睡觉,超速行驶超100公里,这就是过度依赖智能驾驶的典型例子。
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现状
分级与实际水平
我国将汽车自动驾驶能力分为6个等级。L0级为完全手动驾驶;L1级为辅助驾驶,需驾驶员全程参与;L2级为部分自动驾驶,车辆基本具备掌握驾驶权的能力,但需要驾驶员监控周围环境,随时接管车辆。目前多数车企推出的所谓自动驾驶功能,实际处于L2级水平。L3级及以上都是有条件的自动驾驶,L4级是高度自动驾驶,L5级代表完全的自动驾驶。而目前还没有量产车型能达到L3级水平,更不用说达到L4、L5级了。
安全隐患
受技术、环境、法规等影响,智能驾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感知系统缺陷、决策算法风险、网络安全威胁、人机交互不成熟以及法规与责任模糊五大类安全隐患。例如感知系统缺陷,一些车辆由于自身硬件故障或传感器在恶劣环境中性能下降,出现无法准确检测到静止车辆等情况;人机交互不成熟则是指驾驶员因过度信任系统而分心,在系统退出自动驾驶时,无法及时接管车辆。
测试和评估标准情况
现有标准
从国际标准体系来看,ISO26262《道路车辆功能安全》聚焦L1至L3级系统的硬件与软件失效防护;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制定的SAEJ3016分级标准构建了L0至L5级的全球通用框架,我国国家标准《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40429 - 2021)同样确立了L0至L5级;欧盟UNECER157作为首个L3级约束性法规,特别强调冗余设计和数据存储等核心要求。在国内标准建设方面,《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规范》建立了封闭场地与模拟仿真的双重验证机制,《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南》(2023)强化了数据安全与OTA升级的全流程管控,《自动驾驶系统安全技术要求》等CSAE团体标准则细化了功能安全与预期功能安全的技术指标。
面临挑战
现有标准体系仍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测试场景库覆盖率不足,特殊工况与边缘案例亟待补充;二是评估方法过度依赖理想化测试条件,真实道路验证有待加强;三是标准迭代速度滞后于技术演进节奏
建议措施
专家李小令建议,首先应构建包含施工路段、紧急车辆优先通行等复杂场景的动态测试数据库;其次需建立跨国标准互认机制以突破跨境测试壁垒;同时推行标准与技术协同发展模式,推动智能驾驶技术安全体系的升级。
法规滞后问题及建议
法规滞后表现
现行智能驾驶法规与技术发展相比存在明显滞后。例如目前L4级和L5级的高阶自动驾驶立法处于空白;L3级要求驾驶员随时接管,但未规定具体预警时间,易造成安全隐患。
解决建议
建议政府、车企、科研机构等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发展。一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等政府部门牵头,车企、科技公司、保险公司参与,成立智能驾驶安全委员会,制定技术安全标准;另一方面,车企、高校、科研机构等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同解决传感器冗余、人工智能可解释性等关键技术难题。此外,有关单位可通过在驾考中增加智能驾驶系统操作与风险科目,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使用智能驾驶技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