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云《沧海龙吟》2022 版
一张把“古琴”当作潜水艇的录音:它带你潜到历史深流,又让你浮出水面时,耳膜里仍晃动着千年的浪纹。
1. 琴器与定弦:
李凤云用的是明晚期“惊涛”琴(丝弦)。全专辑采用“外调”——三、四、五、六弦各降半音,把原本中正平和的《沧海龙吟》硬压成一条暗流涌动的 E♭ 宫。低频一沉,整条旋律像从甲板滑进漩涡,开场 30 秒就让你“失重”。
2. 演奏:
• 右手:多用“劈”“托”生角,音头带“浪尖”般的毛刺;
• 左手:大幅度绰注,滑音故意留“手汗噪”,模拟水纹与龙骨摩擦的粗砺。
尤其第三段(CUE INDEX 05)的“长锁”技法,李凤云把节奏拉宽到近乎散板,像龙尾在海面拖出一道迟迟不肯合拢的白练。
3. 录音与空间: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高 23 米、木构空腔。两支 DPA 4006 高架于藻井,一支 Neumann KM130 置于琴尾地面拾“地板共振”。残响 3.4 秒,低频滚降极慢——每一次左手退吟,阁内的梁木都在暗中“和声”。整轨无剪辑,CUE 表上 INDEX 00-09 对应古谱九段,但李凤云在第八段末尾留了一处 4.7 秒的空白(-38 dBFS),那是她抬手听“阁内余龙吟”的留白。
4. 动态与格式:
24bit/96 kHz FLAC,峰值仅 -3 dBFS,却给出 42 dB 的动态。最弱处(INDEX 02)几乎贴近本底噪声;最强处(INDEX 07)一记劈弦瞬态冲到 -1 dBFS,像浪头拍碎船舷。CUE 文件里暗藏一条 SUBCODE——把空白轨放大,可听见远处风铃与鸽翼扑扇,是观音阁在录音间隙的“自画像”。
5. 美学:
《沧海龙吟》历来被弹成“江海气象”,李凤云却把它弹成“潜龙暗涌”。她不追求浪花的绚烂,而着力刻画深海的压强——越往下潜,光越少,水越冷,龙吟越清晰。听完最后一泛音(INDEX 09),你会感觉耳膜里仍有水泡缓缓上浮:那是历史深处的回声,也是这条龙在提醒你——
“别急着靠岸,浪还没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