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与宋高宗的关系已经出了五服,血缘关系非常疏远。然而,宋高宗最终选择了宋孝宗作为储君,这一决定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
1. 宋高宗的个人情况
宋高宗赵构唯一的儿子早年夭折,而他自己也因为特殊原因丧失了生育能力,因此不得不考虑从宗族中选择继承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宋高宗需要从宗室中挑选合适的继承人。
2. 历史背景与政治考量
宋高宗的父亲宋徽宗有众多子女,但在靖康之变后,除了赵构外,其他子女都被金人俘虏。因此,赵构继位后对宗室成员的安全和忠诚度存在疑虑,甚至采取了极端手段清除潜在威胁。这种情况下,选择一个血缘较远但更容易控制的继承人成为一种策略。
3. 宗法制度与历史先例
按照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和皇位传承规则,皇帝无子时通常会选择侄子或堂侄作为继承人。然而,靖康之变导致宗室成员大量被俘,使得宋高宗无法按照常规选择近支宗室。此外,宋仁宗时期选择堂侄赵宗实(即后来的宋英宗)作为继承人的先例也为宋高宗提供了参考。
4. 对历史事件的反思
宋英宗继位后追封生父濮王为皇帝,引发了长达十八个月的争议,这使得宋高宗对选择近支宗室有所顾虑。他认为,选择一个血缘较远的继承人可以减少类似的权力斗争。
5. 具体选择过程
宋高宗最终在小宗之中挑选了两个侄儿:赵伯玖和赵伯琮(即后来的宋孝宗)。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宋高宗于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60年)立赵伯琮为储君,并赐名赵玮。宋孝宗继位后,对宋高宗极为尊敬,证明了这一选择的成功。
综上所述,尽管宋孝宗与宋高宗的血缘关系已经出了五服,但考虑到个人情况、历史背景、宗法制度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宋高宗最终选择了宋孝宗作为储君。这一决定不仅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也体现了宋高宗对权力平衡的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