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8阅读
  • 2回复

[智能应用]不和中国拼低价,美国小工厂靠协作机器人抢"定制"订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9105
金币
406714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003(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1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7小时前
数据显示,美国实体制造企业的数量自2014年触底后逐步回升,但熟练工人的退休潮与年轻劳动力的补充不足,使行业陷入了持续的“用工荒”。与此同时,中国凭借其庞大的工程师与技术工人队伍,以及超过200万台工业机器人的规模,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流砥柱。
面对这一局面,美国企业正积极推动“制造业回流”,希望夺回部分市场份额,而机器人技术在其中扮演了核心角色。俄亥俄州金属加工企业Raymath的首席执行官格雷格·勒菲弗(Greg LeFevre)指出:“自动化是制造业回流的关键,这一点毋庸置疑。”在实际应用中,机器人甚至将个别工位的产出提升了三到四倍。
当然,自动化转型也伴随着风险。过度自动化曾在经济下行期拖垮多家企业,而盲目相信机器人能解决所有问题同样危险,因为引入机器人往往意味着需要更多懂得操作它们的技术工人。不过,在当前制造业回流与AI驱动经济的双重推动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已势不可挡。
协作机器人崭露头角
2019年,当勒菲弗接手Raymath时,这家拥有近40年历史的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模式,几乎没有任何自动化设备。这家公司的产品线广泛,涵盖食品加工设备、工程机械部件乃至数据中心服务器机柜等多元领域。直到两年后,勒菲弗才引进了第一批协作机器人,这种设备更轻便、经济、易编程且能与人并肩工作。如今,他的工厂里已有13台这样的机器人。
生产效率的提升立竿见影。在使用这些机器人后,Raymath单个工人的日均产出达到了之前的四倍。这不仅显著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更推动公司收入实现了三倍增长。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机器人普及的同时,公司的员工总数不减反增,从130人扩大至145人。
随着机器承担起打磨、焊接、设备操作和物料搬运等繁重任务,工人的角色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他们不再亲自完成这些任务,而是转型为机器人的监督者与协作者。
这一转变得益于机器人技术门槛的显著降低。过去十年间,机器人的编程复杂度大幅下降。如今,工人通过平板电脑的简易界面就能指挥机器人完成复杂的工序,这与20世纪60年代以来汽车工厂的传统工业机器人形成鲜明对比,因为那些设备需要操作者接受数年的专业培训。
据科罗拉多州拉夫兰市Vectis Automation公司联合创始人乔什·波利(Josh Pawley)介绍,美国现已涌现出数十家专业的焊接协作机器人供应商。2019年成立的Vectis正是这场变革的早期参与者之一。而勒菲弗的工厂选择的则是其竞争对手、总部位于印第安纳波利斯的THG Automation的产品。
这些金属加工协作机器人背后,折射出更宏大的技术演进趋势:能通过传感器在人类工作环境中安全运行的专用机器人正成为主流。相较于缺乏环境感知能力的传统工业机器人,新一代设备能更灵活地应对生产现场的各种不确定性。这项曾助力亚马逊建立高效仓储物流体系的技术,如今正在制造业的各个角落扎根。
与近期备受瞩目的人形机器人不同,制造业协作机器人选择了更为务实的发展路径。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曾以可能价值万亿美元的薪酬方案为赌注,承诺特斯拉将在十年内量产百万台Optimus人形机器人。
然而现实是,人形机器人仍面临力量不足、灵活性有限、缺乏专业工具接口等瓶颈。开发这些机器人的初创企业将希望寄托于“通用性”,设想它们上午能拆箱,下午就能打包。理论上,未来它们或许能操控焊枪或打磨工具,但实现人类水平的操作灵活性仍是巨大挑战。正如马斯克所言,对Optimus来说,“包含前臂在内的手部设计,其难度甚至超过了机器人其他所有部分的总和。”
差异化竞争策略
在规模化制造领域,中国的领先地位毋庸置疑。追求极致性价比的大批量生产订单,仍将持续流向中国。然而,一批美国制造商正另辟蹊径,他们不再试图在传统赛道上硬拼,而是借助自动化技术,转向小批量、快交付、高灵活度的定制化生产新赛道。
宾夕法尼亚州巴克斯县的Caltech Manufacturing公司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其总裁杰克·卡伦德(Jack Callender)透露,一个显著的变化正在发生:过去从未考虑在美国生产的客户,如今主动前来咨询如何将关键零部件的制造迁回美国。他的公司专门为医疗设备、交通工具、科研仪器及工业系统等领域生产金属零件。
卡伦德坦言,他的工厂生产的每个金属零件,单价往往高于中国制造商的报价。但客户之所以愿意支付这份“溢价”,是希望摆脱远程供应链的不可控因素,并确保严格的质量追溯与一致性。
为了支撑这种“在美国制造”的竞争力,Caltech在近几年引进了六台焊接机器人和一系列自动化系统。工厂里的激光切割机已能自动抓取和定位金属板材,运作起来犹如一台配备了自动送料系统的大型打印机。与Raymath类似,Caltech在适度扩大员工规模至80多人的同时,实现了人均生产率2到4倍的增长。
更值得关注的是,Caltech使用的机器人正变得越来越“聪明”。新一代设备集成了触觉传感器,能够实时检测并确保焊接位置分毫不差。卡伦德还在评估引入搭载计算机视觉的系统,以赋予生产线更高的灵活性与应变能力。
将视线转向更前沿的领域,美国资本已开始布局下一代机器人技术。总部位于湾区的Dyna Robotics正在攻关制造业的“基础模型”,其目标是让机器人通过观察和自主学习来掌握技能,而非依赖预设的每一步程序。
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林顿·高(Lindon Gao)介绍,他们的机器人已能从叠餐巾这类精细动作学起,下一步将与实体工厂合作,将技能拓展至工业场景。该公司上月宣布获得了来自英伟达、亚马逊等投资方高达1.2亿美元的融资。
这无疑是一场着眼长远的战略押注。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部主任克里斯托弗·米勒(Christopher Müller)提醒道,目前让这类具备学习能力的机器人在严苛的工业环境中达到百分之百的可靠性,仍近乎天方夜谭。
但技术先驱们的脚步并未因此放缓。林顿·高决心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其机器人的初步部署。他预见,当机器人能够通过一次简单演示或几句语音指令就能快速上岗时,全球制造业的竞争规则将被彻底改写。届时,决定制造业竞争力的将不再是哪个国家拥有最多的工人,而是哪个国家能部署和驾驭最多的机器人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9105
金币
406714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003(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1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7小时前
收到 ✅ 你想了解“美国小工厂如何靠协作机器人抢定制订单,而不与中国拼低价”,接下来我会基于最新信息,梳理核心逻辑、关键数据和背后趋势。

美国小工厂正通过部署协作机器人转向高灵活度的定制化生产,避开与中国在低价上的直接竞争,实现制造业回流与升级 1。

📌 背景
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和关税波动使美国企业重新评估供应链策略。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凭借成熟的产业链和柔性生产能力,在小批量、快交付订单中仍具优势 6。面对这一局面,美国小工厂并未选择在“低价”赛道硬拼,而是利用自动化技术开辟新路径。

🤖 协作机器人如何支撑“定制化”突围?
协作机器人(Cobot)不同于传统工业机器人,其特点是安全、易部署、可与人类协同作业,特别适合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模式。美国小工厂通过引入协作机器人,实现以下转变:

提升工位效率:协作机器人可将个别工位产出提升三到四倍,弥补人力不足的同时提高响应速度 1。
转向定制赛道:不再依赖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而是承接小批量、个性化订单,如定制宠物项链、追星手链、婚礼伴手礼等,满足消费者1对1深度定制需求 7。
工人角色升级:从重复劳动转向机器人监督者与系统管理者,提升人力价值 1。
这种模式使美国制造商能快速响应本地市场需求,减少对长供应链的依赖,尤其在关税不确定时期更具韧性。

📊 中美制造模式对比:从“成本战”到“灵活战”
维度    中国工厂优势    美国小工厂新策略
生产模式    大规模+柔性供应链,支持极小起订量(如3件起订)6    小批量+协作机器人,实现本地快速交付
成本结构    低成本劳动力与成熟产业链,价格优势显著 6    不拼低价,靠定制化与快速响应溢价
技术投入    数字化升级中,部分工厂转向电商与柔性生产 7    依赖协作机器人提升自动化水平 1
客户互动    通过跨境电商直连美国消费者,绕过中间商 9    本地化服务,深度参与设计与反馈
典型订单    30万双袜子、5万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2814
金币
465846
道行
2004
原创
2430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94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1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7小时前
美国制造业回流与自动化转型

美国实体制造企业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谷后,自2014年起逐步回升。然而,熟练工人的退休潮与年轻劳动力的补充不足,导致行业陷入了持续的“用工荒”。面对这一挑战,美国企业正积极推动“制造业回流”,希望通过自动化技术夺回部分市场份额。中国凭借其庞大的工程师与技术工人队伍,以及超过200万台工业机器人的规模,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流砥柱。

自动化技术的核心角色

俄亥俄州金属加工企业Raymath的首席执行官格雷格·勒菲弗(Greg LeFevre)指出:“自动化是制造业回流的关键,这一点毋庸置疑。”在实际应用中,机器人甚至将个别工位的产出提升了三到四倍。勒菲弗的工厂通过引入协作机器人,不仅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还推动公司收入实现了三倍增长。

协作机器人的崛起

协作机器人(Cobots)因其轻便、经济、易编程且能与人并肩工作的特点,正逐渐成为制造业的主流。这些机器人能承担打磨、焊接、设备操作和物料搬运等繁重任务,使工人的角色从直接操作转变为机器人的监督者与协作者。随着机器人技术门槛的降低,工人通过平板电脑的简易界面就能指挥机器人完成复杂的工序。

美国制造业的新策略

在规模化制造领域,中国的领先地位毋庸置疑。然而,一批美国制造商正另辟蹊径,借助自动化技术,转向小批量、快交付、高灵活度的定制化生产新赛道。宾夕法尼亚州巴克斯县的Caltech Manufacturing公司总裁杰克·卡伦德(Jack Callender)透露,客户愿意支付更高的“溢价”,以摆脱远程供应链的不可控因素,并确保严格的质量追溯与一致性。

下一代机器人技术

美国资本已开始布局下一代机器人技术。总部位于湾区的Dyna Robotics正在攻关制造业的“基础模型”,其目标是让机器人通过观察和自主学习来掌握技能。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林顿·高(Lindon Gao)介绍,他们的机器人已能从叠餐巾这类精细动作学起,下一步将与实体工厂合作,将技能拓展至工业场景。

未来展望

尽管目前让具备学习能力的机器人在严苛的工业环境中达到百分之百的可靠性仍面临挑战,但技术先驱们的脚步并未因此放缓。林顿·高决心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其机器人的初步部署。他预见,当机器人能够通过一次简单演示或几句语音指令就能快速上岗时,全球制造业的竞争规则将被彻底改写。届时,决定制造业竞争力的将不再是哪个国家拥有最多的工人,而是哪个国家能部署和驾驭最多的机器人。

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创新,美国制造业正逐步克服“用工荒”的挑战,并在全球竞争中寻找新的增长点。随着协作机器人的普及和下一代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美国制造业的未来充满希望。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