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下山·大同:古城文化复兴的典范
大同,这座拥有2300年厚重历史的城市,曾是北魏与辽金的重要都城,留下了诸如云冈石窟、应县木塔、善化寺等众多历史遗迹。然而,随着近代大同迅速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这些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度被尘封。直到2008年,“一轴双城”格局的提出,才揭开了古城文化复兴的序幕,使得历史名城的光彩重新显现与焕发。
历史与现代的交织
既下山·大同的建造正是处于这一历史进程之中。酒店位于大同古城的东南隅,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不同于宏大地标的修建工程,东南邑的建设更注重“活态传承”,关注微观层面的内容和运营,旨在打造一个大同的文化会客厅和城市目的地。
与古城共生的酒店
北魏平城(即今大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有计划地推行里坊制的都城。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徐达的增筑工程则奠定了大同古城延续至今的里坊格局、街巷系统。尽管历经战乱,古城核心区仍保留着“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的棋盘式街巷格局。
在这种背景下,既下山·大同面临着两个方面的使命:既是为旅客提供体验的场所,也是古城中重要的城市建筑。设计之初,建筑师明确主张:“对于古城肌理,应充分尊重,而非对抗。”因此,酒店的建筑形态完全融入古城格局之中,在里坊群落的尺度控制下,寻求内部空间的丰富变化。
明镜除尘 古今对望
大同拥有长达2300年的厚重历史,作为“三代京华、两朝重镇”,融汇了西域文化、佛教文化与边塞文化。设计师以“匍匐”的姿态开启设计,既要贴近历史的基底,同时保持对望的距离。酒店被视作一座吸收传统的当代建筑,既叙述厚重历史,又诠释古城当下的生机。
外雄内秀的当代院落
场地西侧1/3占地为明清古宅,设计予以原样复建,作为古宅客房和餐厅包厢使用。新建主体则被视为一片继承山西民居传统的当代院落。设计提取山西大院“外雄内秀、五进穿堂、庭院深深、深藏不露”的内在特征,转译为当代表达。
厚重雄浑的大地之声
石窟艺术是自平城时期以来的文化命脉所在。设计对石窟这一大地艺术的致敬,集中体现在公区。大堂区域,建筑的平面在严整的方正格网中变奏,斜切的单坡屋顶强化建筑的雕塑感和几何感。
响应当地的色彩与光线
大同常年干燥、空气能见度高、太阳高度角低。整体色彩设定在古朴、沉着的背景中跳脱出“晴空下的一抹赭红”。利用不同材料的着光性与色彩,为空间创造光的氛围。
结语
既下山·大同不仅是为旅客提供体验的场所,更是古城中重要的城市建筑。它以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工艺,完美地融合了历史与现代,成为了大同古城文化复兴的一个典范。通过这座酒店,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大同的历史文化,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