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阅读
  • 1回复

[奇观]既下山·大同 / goa大象设计 [3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3569
金币
472567
道行
2004
原创
2431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10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1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3小时前


大同是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魏与辽金的厚重历史在此写就,留下云冈石窟、应县木塔、善化寺等杰作。近代,大同迅速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度被尘封。2008年以来,“一轴双城”格局的提出,揭开了古城文化复兴的序幕,历史名城的光彩正在重新显现与焕发。

古城中的酒店,显与隐 ©雷坛坛
既下山·大同的建造便处于这一历史进程之中。酒店所处的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大同古城的东南隅。不同于宏大地标的修建工程,东南邑的建设以“活态传承”为引领,更关注于微观层面的内容和运营,目标是打造一个大同的文化会客厅和城市目的地。
既下山·大同的建设与东南邑的成形,乃至整个古城的再生相伴相生。goa大象设计作为酒店的建筑设计方,与既下山携手走过五年,参与了酒店实现的全过程。

酒店一瞥 ©陈曦工作室
01.
与古城共生的酒店(城市)
北魏平城(即今大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有计划地推行里坊制的都城。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隋唐长安城整齐划一的里坊制,其源头就在北魏平城。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徐达的增筑工程则奠定了大同古城延续至今的里坊格局、街巷系统。




大同城地图:明代/清代/1937/1964 图源网络
2019年,当酒店最初立项时,在古城蒙尘的表象之下,珍贵的古代城市规划遗产清晰可见——尽管历经战乱,古城核心区古城仍保留着“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的棋盘式街巷格局,诉说着大同作为中国古代“里坊制”成型之城的历史。


东南邑昔今对比 图源网络

2021年基地踏勘 ©goa大象设计
在这样的条件下,既下山·大同面对着两个方面的使命:既是为旅客提供体验的场所,也是古城中重要的城市建筑。设计之初,建筑师明确主张:“对于古城肌理,应充分尊重,而非对抗。” 因此,酒店的建筑形态不与相邻街区做雕塑性竞争,而是完全融入古城格局之中,在里坊群落的尺度控制下,寻求内部空间的丰富变化。

项目草图 ©goa大象设计
具体的策略体现在三个方面——酒店整体为一组“均质中作变化”的院落,建筑与院落的尺度关系延续自古城肌理;酒店的北立面、东立面面向城市道路,呈现山西高台大院的形象,为来往路人提供生动的城市景观;内置的美术馆面向东南邑步行街开放,完成酒店与街区的友好接驳。

均质中作变化 ©刘国威
不同于自然风景中的避世之所,位于古城一角的酒店并不追求“遗世独立”,而是以个性化的姿态与周边城市空间积极对话,重新定义了城市场所的气质。

酒店南立面直接面向东南邑街区 上:效果图 ©goa大象设计;下:实景 ©陈曦工作室
02.
明镜除尘 古今对望(历史)
大同拥有长达2300年的厚重历史,作为“三代京华、两朝重镇”,融汇了西域文化、佛教文化与边塞文化。极致的地域文化正呼应既下山“抵达内心的边境”的愿景,但如何如明镜拂尘一般,深入触及大同的文化内核,却值得设计时深思。

中轴一进院俯瞰 ©蒋玉敏
完全以仿古方式复建一座明清院落,并非良策。酒店毗邻真实的历史老宅,若新建筑过度模仿古旧风格,反而会使老建筑失去其独特身份。况且,千年大同历史厚重,选择任何一个时期的风格作为复刻对象都不够恰当。

中轴一进院 ©陈曦工作室
建筑师以“匍匐”的姿态开启设计。“匍匐”不同于“趴着”,也不同于“直立”,要贴近历史的基底,同时保持对望的距离。酒店被视作一座吸收传统的当代建筑,既叙述厚重历史,又诠释古城当下的生机。以引领者的站位,牵引古城面向未来的文旅业态升级及生活方式变迁。


由外而内,酒店的空间体验 左:©陈曦工作室;右:©许炎华
最终的设计从民居、地景、气候三个关键词出发,用“古韵新生”的方式,构筑一个能与打通2300年历史对话的文化场域。

东南邑与既下山·大同 ©陈曦工作室
03.
外雄内秀的当代院落(民居)
场地西侧1/3占地为明清古宅,设计予以原样复建,作为古宅客房和餐厅包厢使用。新建主体则被视为一片继承山西民居传统的当代院落,设计提取山西大院“外雄内秀、五进穿堂、庭院深深、深藏不露”的内在特征,转译为当代表达。

新旧区域关系 ©陈曦工作室

山西民居尺度研究 ©goa大象设计
地基抬高,在有限的建筑高度内实现北方高台建筑的雄浑感;引入流水,使楼、院、巷、廊的组合不显逼仄,灵动秀逸,别有洞天;十字轴线和五个主要庭院则作为空间骨架,串联大小空间。
抵达客房的体验被精心设定为层层递进的时空戏剧:大堂庭院以现代几何语言融合大同石窟地景,给人以对望北魏平城历史与丝绸之路的文化冲击;信步向前,铜门打开,幽深的院落水面如镜、帘幕漫卷,将情绪带入山西民居的想象;登高瞭望,城墙与城门依稀可见,古今对望。五进穿堂,流水回环,关于大同的印象一进一进打开。


中轴一进院与二进院 ©陈曦工作室
从甬道到夹院,从过街楼到合舍客房,所有虚实体量皆在尺度设定上遵循传统形制,而在具体形式上结合几何构图予以简化,在材料构造上使用当代做法重新演绎。古韵新章,独属于山西民居的空间场景被赋予当代意涵。

中轴三进院 ©陈曦工作室
04.
厚重雄浑的大地之声(地景)
如果说山西民居见证大同的风俗日常,石窟艺术则是自平城时期以来的文化命脉所在。石窟不仅仅是宗教的呈现,更是大地艺术(Land Art)的先声。以山体为基、以刀斧为笔,创造人类文明与天地自然的对话。


上:大堂区域是秩序的变奏 ©陈曦工作室 下:概念剖面 ©goa大象设计
设计对石窟这一大地艺术的致敬,集中体现在公区。大堂区域,建筑的平面在严整的方正格网中变奏,斜切的单坡屋顶,既呼应场地边界的原始斜线,也强化建筑的雕塑感和几何感。庭院中的几道斜向石墙、缓缓抬起的场地、高起的采光塔,将人带入北方边境苍茫辽阔的意境之中。庭院与大堂的起伏地坪自然形成地下美术馆的错落天花。


大堂庭院:无相庭 ©雷坛坛
作为整座酒店体验的高光,地下泳池则如同从天然山体中凿刻出来。巨大的斜壁从地上一直延伸至地下,其上的壁画由云冈研究院主持壁画修复的艺术家高平传老师创作。当天窗光线投下,水光在斜壁上的壁画上跃动,留下天然洞窟般的质朴体验。


泳池的壁画与光影 上:©雷坛坛;下:©陈曦工作室
05.
响应当地的色彩与光线(气候)
大同常年干燥、空气能见度高、太阳高度角低。在城市的转型过程中,环境治理效果显著,空气质量连续五年保持山西全省第一,“大同蓝”已然成为大同的环境名片。这些气候特征决定了大同“光烈影锐,澄明爽廓”的光影环境,为既下山·大同的建筑设计细节提供了重要依据。

墙与巷道 ©陈曦工作室
整体色彩设定,是在古朴、沉着的背景中跳脱出“晴空下的一抹赭红”。屋顶为当地筒瓦、陶土平板瓦的原色,主体墙面为青灰砖、石材、土坯、水泥的本色,地面多采用青石板及青砖。门窗与局部饰面相对艳丽,采用赭红、橘、芽绿等。



光影、材料与色彩 上: ©陈曦工作室;下:©goa大象设计
利用不同材料的着光性与色彩,为空间创造光的氛围:景墙的镂空格中藏有弧面实体,在日光之下有佛影幢幢之意味;弱反射性的瓷砖在晨光夕照之中,将色彩弥漫于廊道;木质吊顶成为水光潋滟的画布。

晨光中的酒店入口 ©陈曦工作室
而酒店给旅人的最特别的礼物,则来自七八月唯一的雨季。急雨与晴空的切换之间,深邃冷峻与瑰丽浪漫也在酒店的每一个庭院中切换。骤雨初歇,对望城楼,古与今在烟云散尽后交融。沉默砖石背后,历史滚滚向前,千年大同正以更为自信、开放的姿态,看向下一个十年。


既下山·大同的晴与雨 ©陈曦工作室
技术图纸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既下山·大同
项目地点:山西省大同市
设计/竣工:2021/2025
建筑面积:11,500㎡
业主:华夏江鸿(大同)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goa大象设计
室内设计:CCD郑中设计
软装设计:尚壹扬设计
景观设计:山山园林
施工图设计:重庆联创建筑设计
摄影:陈曦工作室、雷坛坛、许炎华、蒋玉敏
首图:陈曦工作室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3569
金币
472567
道行
2004
原创
2431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10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1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3小时前
既下山·大同:古城文化复兴的典范

大同,这座拥有2300年厚重历史的城市,曾是北魏与辽金的重要都城,留下了诸如云冈石窟、应县木塔、善化寺等众多历史遗迹。然而,随着近代大同迅速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这些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度被尘封。直到2008年,“一轴双城”格局的提出,才揭开了古城文化复兴的序幕,使得历史名城的光彩重新显现与焕发。

历史与现代的交织

既下山·大同的建造正是处于这一历史进程之中。酒店位于大同古城的东南隅,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不同于宏大地标的修建工程,东南邑的建设更注重“活态传承”,关注微观层面的内容和运营,旨在打造一个大同的文化会客厅和城市目的地。

与古城共生的酒店

北魏平城(即今大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有计划地推行里坊制的都城。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徐达的增筑工程则奠定了大同古城延续至今的里坊格局、街巷系统。尽管历经战乱,古城核心区仍保留着“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的棋盘式街巷格局。

在这种背景下,既下山·大同面临着两个方面的使命:既是为旅客提供体验的场所,也是古城中重要的城市建筑。设计之初,建筑师明确主张:“对于古城肌理,应充分尊重,而非对抗。”因此,酒店的建筑形态完全融入古城格局之中,在里坊群落的尺度控制下,寻求内部空间的丰富变化。

明镜除尘 古今对望

大同拥有长达2300年的厚重历史,作为“三代京华、两朝重镇”,融汇了西域文化、佛教文化与边塞文化。设计师以“匍匐”的姿态开启设计,既要贴近历史的基底,同时保持对望的距离。酒店被视作一座吸收传统的当代建筑,既叙述厚重历史,又诠释古城当下的生机。

外雄内秀的当代院落

场地西侧1/3占地为明清古宅,设计予以原样复建,作为古宅客房和餐厅包厢使用。新建主体则被视为一片继承山西民居传统的当代院落。设计提取山西大院“外雄内秀、五进穿堂、庭院深深、深藏不露”的内在特征,转译为当代表达。

厚重雄浑的大地之声

石窟艺术是自平城时期以来的文化命脉所在。设计对石窟这一大地艺术的致敬,集中体现在公区。大堂区域,建筑的平面在严整的方正格网中变奏,斜切的单坡屋顶强化建筑的雕塑感和几何感。

响应当地的色彩与光线

大同常年干燥、空气能见度高、太阳高度角低。整体色彩设定在古朴、沉着的背景中跳脱出“晴空下的一抹赭红”。利用不同材料的着光性与色彩,为空间创造光的氛围。

结语

既下山·大同不仅是为旅客提供体验的场所,更是古城中重要的城市建筑。它以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工艺,完美地融合了历史与现代,成为了大同古城文化复兴的一个典范。通过这座酒店,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大同的历史文化,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